放棄短期獲利、拒絕妥協品質:Vital Farms用誠實行銷贏得24,000家通路與消費者信任 - Strategy - 2025-05-05 | Asia Business Leaders
Menu
Growth
Wealth
Technology
Strategy
NEWS
成功之道,商業策略,白手起家,vitalfarms,mattohayer,放養雞蛋,可持續農業

放棄短期獲利、拒絕妥協品質:Vital Farms用誠實行銷贏得24,000家通路與消費者信任

5th May, 2025| In Strategy

當今食品產業講求的不僅是美味與效率,更是對環境、動物與人類的責任。而在美國,有一家以「良知資本主義」為核心信念的品牌——Vital Farms,正悄悄改寫蛋品市場的遊戲規則。


從少年送蛋到草根企業家

Matt O’Hayer 的第一份工作不是什麼令人炫目的企業職位,而是14歲時在羅德島普羅維登斯騎著腳踏車、挨家挨戶賣雞蛋。那一年是1968年,他或許還未曾想過,這項不起眼的工作會在幾十年後,成為他打造全美最具道德意識蛋品品牌的伏筆。


在創立 Vital Farms 之前,O’Hayer 並不是一位「一試就成功」的創業家。他曾涉足過近 50 種事業,包括地毯清潔公司、科技新創,甚至因一次創業失敗,決定遠離商界、租船環遊加勒比海。這些看似曲折的經歷,卻為他日後的事業打下了珍貴的韌性與洞察力。


【白手起家】放棄短期獲利、拒絕妥協品質:Vital Farms用誠實行銷贏得24,000家通路與消費者信任 _FB Content_1.jpg
▲Matt O’Hayer, founder of Vital Farms. (圖片來源:官網)


靈感來自一篇部落格文章

2006 年,O’Hayer 無意間讀到 Whole Foods 創辦人 John Mackey 關於「Conscious Capitalism(良知資本主義)」的文章。這篇文章點燃了他內心的火花——企業是否可以在追求利潤的同時,也為社會與環境盡一份責任?

當他進一步了解到全球約 90% 的蛋雞都被關在籠子裡、被視為「最痛苦的農場動物」時,他決定:要用實際行動改變這個產業。

2007年,他與妻子 Catherine Stewart 在德州奧斯汀郊區租下一塊27英畝的農地,養了20隻放養雞,創立了Vital Farms。他們的理念很簡單但激進:「讓雞快樂地生活,消費者自然能吃到更好的蛋。」


堅守道德與商業規模的平衡

Vital Farms 的第一批雞蛋,是在奧斯汀的農夫市集販售的。不久之後,他們的產品進入 Whole Foods 架上,進一步打開市場。

與傳統養雞場不同,Vital Farms 對所有合作農場都有極高的要求:
  • 每隻母雞需享有至少 108平方英尺 的戶外活動空間;
  • 禁用農藥與除草劑,採用 再生農法;
  • 每顆雞蛋皆可 溯源至生產農場;
  • 所有農場需通過 Certified Humane® 認證與定期稽核。

截至2024年,Vital Farms 已與 超過400個小型家庭農場合作,其產品遍佈 全美24,000多個零售通路,預計年度營收達 5.35億美元。這不僅是一場商業勝利,更是對「良知資本主義」的最佳實證。

【白手起家】放棄短期獲利、拒絕妥協品質:Vital Farms用誠實行銷贏得24,000家通路與消費者信任 _FB Content_2.jpg
▲Vital Farms 的雞養在至少108平方英尺 的戶外活動空間中。(圖片來源:官網)


讓價值主導企業文化

Vital Farms 能夠在一個高度競爭、重視效率與成本的食品產業中脫穎而出,關鍵在於 O’Hayer 對「標準」的堅持。
  • 他寧願中止合作,也不願與無法達成動物福利標準的農場妥協;
  • 投資興建如 Egg Central Station 的中央處理設施,每日處理數百萬顆雞蛋,確保品質與供應鏈效能;
  • 公司內部強調 透明與誠實的溝通文化,從不隱瞞飼養環境與生產過程;
  • 每一張包裝上的追溯碼,讓消費者能「一掃即知」蛋從哪裡來,怎麼生產。

這種不以短期獲利為導向、而重視長期價值的經營哲學,正是 O’Hayer 能夠成功規模化的關鍵。


在 Vital Farms,看似「賣蛋」的生意,其實是一場對食品倫理、土地友善與企業責任的實踐。O’Hayer 常說:「我們不只是賣蛋,我們販售的是一種價值觀。」對他來說,企業的終極目標,不是營收曲線的高低,而是能否持續為人、動物與地球創造更好的未來。







文章資訊來源:finance.yahoo, vitafarms, cnbc


Back

最新文章

從車庫到全球 30 間旗艦店,Chrome Hearts如何用搖滾文化顛覆時尚界

當你以為奢侈品牌的世界只屬於巴黎伸展台和義大利製鞋工坊,一個來自洛杉磯車庫、由騎士文化與搖滾精神燃起的品牌——Chrome Hearts,卻在悄然之中改寫了奢侈品的定義。它沒有傳統時尚的背景...
13th June, 2025 | In Strategy

上海夫妻棄高薪創業12年,打造中國第三大手搖飲王國,年營收破人民幣30億

當許多人還在追逐一線城市的高薪工作時,有一對來自山東的夫妻,選擇放下一切,帶著孩子搬到上海,從零開始創業。他們不是傳統印象中的創業新貴,而是曾在外商公司擁有穩定高收入的職場菁英...
10th June, 2025 | In Strategy

從模特兒、星二代,到沒人相信的創業者,Rhode開賣首年,品牌估值破新創百倍成長門檻

在眾多名人創業品牌中,Hailey Bieber 的 Rhode 脫穎而出,不只是因為她的知名度,更因為她成功將個人美學轉化為清晰的品牌理念。在短短三年內,這個主打「...
9th June, 2025 | In Strategy

一夕間失去所有資金,Qure創辦人靠科技面膜翻身做到每月營收300萬美元

在25歲那年,Matthew Orlic 因為合作客戶破產,一夕間損失了500萬美元(約台幣1.5億),他的公司也跟著垮台。這不是一般創業挫敗,而是讓一個年輕人在商場上提前體會「死亡邊緣」的教訓...
5th June, 2025 | In Strategy

從一間店到350間,全靠“什麼都只賣RM2”:平價革命如何撐出10億營收

在馬來西亞的零售市場中,能夠長期穩健擴張並站穩消費者心中的品牌並不多,而ECO Shop正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從2003年在柔佛一個小鎮起家,ECO Shop憑藉極致的平價策略與紮實的營運效率...
5th June, 2025 | In Strategy

從工程廠房到社群共創,Carl Pei用4年時間創下一間讓Google投資的科技品牌

當全球消費性科技市場漸趨飽和、創新乏善可陳時,一位來自北京、成長於瑞典的創業者——Carl Pei(裴宇),選擇逆風啟程。他在2020年創辦 Nothing Technology Limited...
3rd June, 2025 | In Strategy

【反敗為勝】全球最大避險基金 橋水基金創辦人Ray Dalio:相信自己才會成長

全球最大避險基金「Bridgewater Associates」(橋水基金)創辦人、億萬富豪Ray Dalio 是金融界的傳奇人物,因其強硬又創新的管理風格而被稱為“投資界的Steve Jobs”...
1st June, 2025 | In Strategy / Growth

NFT Pudgy Penguins 如何在Luca Netz手中重生,成為超過1,300萬美元的玩具品牌

2021年7月,一群大學生因著NFT熱潮啟動了Pudgy Penguins專案,發行了8,888隻以太坊上的企鵝NFT,迅速售罄並成為社群熱議焦點。然而短短數月後,因創辦團隊管理失當、承諾跳票...
29th May, 2025 | In Strategy

豬肉攤女孩用蝦餃與燒鵝,把順德變成世界名菜

在深圳福田領展中心城,一間融合順德風味與粵式點心的餐廳——「豬肉婆·大小點」,正悄悄顛覆人們對傳統飲茶的想像。這不僅是一家點心店,更是一段傳奇的延續。其背後的靈魂人物——吳素芬,人稱芳姊...
28th May, 2025 | In Strategy

品牌都搶頭部,他們搶長尾:LACES 如何靠 99% 的邊緣運動員逆襲運動潮流市場

2025年5月,NBA巨星Stephen Curry 因傷缺陣,坐在場邊觀賽時戴著一頂倒置「Bay Area」字樣的帽子。這件小小配件,在社群媒體瞬間爆紅,也讓帽子背後的品牌 LACES...
26th May, 2025 | In Strategy

Asia Business Leaders Newsletter

With instant updates and exclusive deals